情緒分子的閱後感
- Yin
- Jul 15, 2019
- 2 min read
我把《情緒分子》當成小說般閱讀,跟之前另一本書一樣,這本書一開頭都是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「胜肰」的結構和作用。作者花了很多的筆墨,舉了很多自己的研究作例證,推翻了科學理論所闡釋的「胜肰」,即只存在於我們的大腦內,並証明胜肰存在於我們毎個系統的毎個細胞中。毎個細胞都會透過潛意識把我們的「記憶」和「情緒」存於毎個細胞內,並在適時把它們浮上我們的意識之中。我們毎個是可以控制「胜肰」的釋放的數量,令胜肰的受體和配體結合,從而使相關的系統正常運作和反應。
作者整本書都時描述自己從大學研究到接解到靈性的心路歷程,由遇到她博士研究的教授,到被他出賣,直到她最後決定跟再婚的丈夫倆繼續走在研究「胜肰」的道路,到最後甚至破產,她終於面對自己的失敗。她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,主要是源自於內在的「恐懼」。一直以來,她那強悍的性格,內心一直埋藏著「憤怒」,而憤怒之下卻埋藏著「恐懼」,我認同作者的看法,雖然它這種情緒埋藏了在心中很久,但我們要釋放我們自己,唯一的方法是往內走,看清楚自己的內在,而不是在環境中找出影響我們情緒的原因。
很高興作者最後提倡的「另類治療」並推廣它的好處。它不為西方醫學社會所認同,因為它不能以西方醫學的根據來解釋的。我自己身為東方人,「另類治療」好像毎個部分都可以解釋,不過東方的針灸、瑜咖,都是透過調整我們細胞的運作,另到身體的系統運作和細胞的流動更加暢順,從以達到「身、心、靈」的平衡。我昨天參加了一個藝術治療的培訓工作訪,主辦者將我們分成小組,以繪畫和樂器的型式去表達我們不同的感受。我被編配到「恐懼」,並與小組的義工分享我當下的恐懼,因為最近自己被內的恐懼把我抑壓得很厲害,不知不覺中我很想哭出來。在不知怎的,我分享時很想哭出來,但分享後我有一種釋懷的感覺,亦感受到小組成員的陪伴和支持。
Comments